附件1: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以来优秀提案汇编

发布时间:2024-04-15 09:37:15 来源: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作者:m6在线登陆

  近些年,浦江的大居保障房工程质量通病多发高发。但由于影响面广、协调难度大、开发商责任缺失等因素,致使房屋维修工作难以落实到位。2019年在各方努力下,浦江镇大居房屋外墙外立面维修工作开始推进。截至当前,浦江馨都、瑞和华苑及瑞和城三居委等3个居委6个小区已进场维修,涉及房屋共71幢。其中,已开工54幢,完工38幢,未完工16幢,备开工0幢,未开工17幢。按现有进度,浦江馨都预计于年底前基本完工;瑞和华苑3个小区外墙修复已全部完工,后续还有一些绿化及保洁收尾工作;瑞和城壹街区2个小区尚处于备开工阶段,完工时间暂未掌握。

  虽然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众多心血。但从目前的推进情况和新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来看,希望各级有关部门引以为鉴,从根本上重视予以解决:

  保障性住房制度实施以来,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由于政策、制度等尚不完善,住房建设长期以来存在“三低一短”问题(工程造价过低;设计标准过低;配套水平过低;项目工期过短),直接影响了保障性住房质量。例如,浦江大居保障房出现的问题与工程现行外墙保温材料的使用有直接联系。且受工程预算、工期等因素影响,施工工艺不规范等现象多发,致使外墙空鼓、脱落、渗水、开裂成为工程质量通病。

  参建单位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建设单位盲目追求效益,管理缺失;施工单位随意降低施工标准,甚至违反强制性规范;监理单位不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质量隐患排查不到位等。

  已开工试点小区因天气因素、涂料选定、停车困难等问题限制,进度较原计划有所滞后。拟启动外墙维修的小区,自年初起已发生多次外墙脱落事件。新增外墙脱落的小区,出现了从零星向多点扩散的趋势。渗漏水维修方面开发商均以质保期已过为由拒绝维修。新建小区自入住开始,已陆续出现进户门变形、地砖开裂等质量问题。

  截止目前,浦江镇大居保障房小区已交付入住67个,其中五年质保期内的14个,已超五年质保期的53个。在五年质保期内的小区中,已有4个出现房屋及配套设施质量问题,3个发生外墙脱落;在五年质保期外的小区中,有29个在五年内发生过外墙脱落、渗漏水及外墙开裂,且问题均未在质保期内得到妥善解决。

  1、建议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优先位置,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改革现行工程招投标机制,完善评标办法,引入市场价大数据分析,避免投标人恶性价格竞争。对于新建保障性住房,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加快完善交通系统,同步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满意度。

  2、建议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严格建筑材料验核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实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推广住房建筑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把加强质量监管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3、建议在具体修缮过程中,针对已开工项目,优化施工方案,加快维修工作进度;针对拟开工项目,打通审批渠道,明确修缮计划,争取早日开工;针对计划项目,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房屋质量检测报告,明确房屋问题、维修要点。

  4、建设单位落实维修责任,严控维修工程质量。在质保期外的,也要责令实施主体预拨资金尽快形成维修施工的要点,落实安全措施和人性化施工,避免出现二次质量问题,落实不到位的,追究建设单位责任。同时操作中建议审计要提前介入,不要等到全部结束工程后再审计,确保实效性,杜绝“反复修、修反复”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小微企业数量8000万(含个体工商户),解决80%就业贡献50%税收。闵行区民营经济单位数近年来增长较快,占比超过七成。从媒体公开发布不完全统计,全区纯民营单位数量达到3.04万户,民营经济税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并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对本就陷入艰难的民营经济冲击力巨大,很多民营企业承压首当其冲,经营非常艰难。尤其是住宿、餐饮、商业零售等第三产业,包括部分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制造业,受影响面几乎是99.99%。很多民营企业受困的背后,影响的是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社会细胞最基本单元遭受的打击,前所未有凸现出来。怎样帮助广大民营企业走出困境、重续发展动力,不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更关系到就业、消费等民生问题。

  所幸,2018年11月,上海出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意见“27条”;一个月后,闵行区委、区政府印发由区经委牵头制定的包括融资、人才、产业科技、财税、土地等六大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9条”;2020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又制定营商环境改革3.0版本,以及加强投资促进32条举措。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最起码有了今天同心同德,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大家起码在心理上,对共同跨越经济寒冬有了协同应对的准备。

  越是艰难困苦越能体现真诚情谊,转危为机正是竖起营商环境品牌的关键期。接下来,闵行能否有一个“打造百年老店”的发展格局,来帮助、扶持民营企业,给保命钱、放、减税费、给订单(尤其是政府采购)、给市场、给培训、增加对接能力,让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都能得到尊重和善待,让民营经济的寒冬尽快过去,恢复经济社会蓬勃有序生机盎然的状态。

  近年来,闵行民企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积极变好。但笔者在走访企业和工作接触中,却时常会听到企业吐槽,认为针对民企的服务“说得多,做得少”。

  1、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观点是——相对于政策利好,他们更希望有一个长久的、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民企负责人就谈到,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因短期政策变化而变化的稳定的法治环境,“既要有政策性支持的暖心,又要有法律性支持的恒心”。比如有的部门对民企承诺的各种奖励补贴延时发放;有的对一些尚无先例可循的新模式,常常以找不到审批条款为由拒之门外。

  2、疫情之下,我区出台了《闵行区关于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相关操作细则,“干货”不少。但是涉及到区、街镇(工业区)的权责衔接和财力补贴分配,各地具体操作的口径空间和裁量权还是比较大,具体怎么实施、如何传导、何时落地,是企业家们最关心的。毕竟对于企业来说,政策扶持就如同药物疗效,关键看药品是否能在“病人”去世前抵达,抵达后疗效又如何。相对于规上企业、能租借国有、集体经营性物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相对容易被遗忘,信息来源总是有限,不免迷茫焦虑。

  围绕服务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从市里到区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服务举措,但民企是否都知晓并能利用这些政策呢?调研发现,民企对政策的获知度远低于国企,尤其是小微企业。以闵行区的“二十九条”为例,询问不少企业都表示听说过,但具体内容涉及哪些领域?“二十九条”分别对应什么?哪些类型的企业在符合条件后可以申请?没有一家企业能说得清楚,在网上也查询不到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议在区行政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政府部门可以归门别类地做一些政策扶持的汇总,在企业设立之初就提供给企业,今后在什么阶段可以获得哪些帮助,除了企业像查词典一样更加方便,能否反过来再加上一份支持,政府部门发现符合政策能够主动提出并直接落实措施。

  应对疫情出台的新政策,有不少操作落在各街镇(工业区),各地实际情况不一,出台的实施细则也有较大的差异。建议区级主管部门定期排摸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希望各街镇(工业区)让政策的实施更加直白、明了、肯定;具体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能更接地气、更多倾听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尽可能给予精准化扶持。

  这些年里,为民企打造公平环境的声音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潜规则仍然存在。比如,纵观区内一些大项目,无论是建筑项目还是城市管理项目,大多交给国企,或是有国企背景的单位。在许多政府实事项目的招投标上,绝大多数都是与国企合作。这当中,固然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但更多是担心今后一旦出现问题会被问责,“为什么找这家民企?有没有利益往来?”等等。

  要解决“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关键是公平的竞争环境,要让民企感受到,在闵行创业发展,机遇是平等的,环境是法治的,监管是公正的。比如区政府是否能主动与民企合作,起到带头作用?拿出一批项目,主动向民间资本开放,让更多民企感受到这样的公平与公开。疫情过去之后,能否让中小企业参与区内政府投资相关项目建设,直接增加相关行业中小企业的业务量,提高中小企业生存能力。

  相比国企,民营企业时常会涌现新产业和新模式,要让这些创新走向市场,政府部门要能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用“审慎包容”探索一条新路。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各级政府部门要学习市场规则,倾听市场动态,为企业今后长成参天大树提供可能、创造条件。尤其要针对民企不同特点,主动适应企业发展, 出台不同阶段的扶持政策,不能“一张方子,包治百病”。

  就像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为民企的服务也要能用心地精细化,让每一家在闵行创业的企业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这是政府服务的初心所在。

  小微企业在贡献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外,他们还代表着地方上的文化、底蕴、民生和经济活力。在疫情中,众多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生存尤为困难,我们扶持政策的作用力要渗透到这些小微企业。是想,如果一个地方的餐饮小店、服务类的夫妻老婆店,如果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在闵行区活30年、40年、50年、100年,相信大企业们一定会蜂拥而至,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地方是真正在为企业服务的,这份用口碑树起的营商环境品牌,含金量会特别高。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在我区集聚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更是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高企的培育一直是市区两级科技工作的聚焦点,2018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40号)》,明确到2020年,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5万家左右,到2022年,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万家左右。闵行区到2022的指标是1600家。

  高新技术企业是培育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环节,经由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挂牌上市企业的发展成长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代表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这是步入成熟科技企业的重要标识。

  2008-2018年国家实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期间,闵行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5家增至868家,总数位列全市第三,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类占比35%、先进制造类占比24%、生物医药类占比10%,总体符合闵行区产业导向。

  2018年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576.9亿元,占当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1%,比上年增长6.6%;利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55.8%,比上年增长8.0%。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

  闵行区政府于2019年出台了《闵行区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闵府发【2019】12号),实施区高企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19年上海市对闵行区高企数量考核指标为494家,12月2日市科委正式发布《关于公示2019年度上海市第五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闵行区共计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年度指标完成率为124.5%,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认定量全市位列第三。但在推进高企培育工作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高企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两年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同时全区企业创新能力总体偏。

上一篇:每周看点 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印 下一篇:四季生活:以全景家庭生活服务创美